以此文結束看不到曙光的二〇二〇年,並且來迎接可能繼續看不到曙光的二〇二一年。——題記

人從出生,到長大,又漸漸老去,直到死亡,堅守着「陪伴」人走過一生莫過於是「時間」;人們看不到時間,但它卻是人「存在」作爲基礎的一部分。那到底甚麼是時間?猶如奧古斯丁所言:「甚麼是時間?如果沒有人問我,我知道。如果我要向發問者解釋,我則一無所知。」可是,憑着直覺,人們與時間的關係並非是陌生的,正如上述人的一生與時間相伴。「向發問者解釋時間」問題似乎在於人們是怎樣去認識時間,再藉由上述人的一生的例子,時間似乎是通過人(事物)的變化被把握。

A 理論和 B 理論

對時間的理解或把握是否通過事物的變化或運動可以分爲兩類觀點:時間的 A 理論和 B 理論。時間的 A 理論------通常亦被稱作「時間動態理論」——的表述下,人們是透過語言的時態去掌握時間。例如:

  • 友希正在寫《時間筆記》 #現在
  • 當發佈《時間筆記》的時候,友希正在寫《時間筆記》就會成爲過去的事件 #過去
  • 但在友希還在構思《時間筆記》的時候,友希正在寫《時間筆記》這件事其實是屬於將來 #未來

通過以上例子帶出了 A 理論的核心,一件事有「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屬性。而且人們透過對事件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能夠認識到時間的存在。需要補充的是,事件「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屬性不是恆定的,而是變化的、可轉換的,即使「發佈《時間筆記》」在「構思」和「寫」的未來。

而時間的 B 理論——又稱爲「時間靜態理論」——則指出人們透過事物發生的先後來理解時間。例如:

  • 友希構思《時間筆記》發生在寫《時間筆記》之前,
  • 而發佈《時間筆記》則發生在寫《時間筆記之後》

但是,B 理論不同於 A 理論在於,事物的先後關係沒有時間上的變化。如果將上述例子加個具體時間:

  1. 友希在寫《時間筆記》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五號
  2. 友希發佈《時間筆記》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六號
  3. 友希在構思《時間筆記》#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四號

想像將日期放到一張月曆中觀察,1 一定在 3 之後,且一定在 2 之前。《時間筆記》相關的三個事件被 固定 着,事件之間並沒有發生變化,也沒有「過去」、「現在」或「將來」。

時間的不實在性

在 1908 年,John McTaggart提出了他的論證來反對時間的存在。在 McTaggart 的論述裡,A、B 理論被稱作 A、B 序列,是人們掌握時間位置兩組概念,而且 B 序列依賴於 A 序列,不能獨立於 A 序列存在,因爲他認識變化對時間是很重要的。McTaggart認爲時間不存在在於把握時間的 A 序列有內在矛盾。

$$P_1: 沒有事件既是現在,又是過去或將來,反之依然。$$$$P_2: A 序列中,事件必須「共同」屬於過去、現在和未來。$$$$P_3: A 序列存在矛盾。$$$$C: 所以,時間不存在。$$

在這裡可能要反駁,事件在過去的某個時刻是未來,到了未來某個時刻該事件就成了過去。McTaggart 面對這回應會說,當使用了「過去」、「未來」來反駁 $P_2$,其實默認了 A 序列是正確,這是在循環論證。

來自「造鞋者」的挑戰

根據 A 理論,人們通過事物的某些變化或這運動來把握時間。但是這裡會牽涉認識論和本體論上的問題,首先是人們是否必須通過變化來理解或把握時間,抑或可以直接地理解時間;其次是時間與變化本質上是否屬於同一個東西,抑或它們是同一個東西的不同屬性。將前者進一步地可以看作「時間的簡化論 (reductionism with respect to time)」,時間無法獨立於事件存在,於是乎,談及時間時其實只是在談論事物之間的時間關係。

「造鞋者 (Sydney Shoemaker)」 在 1969 年發表的論文「Time Without Change」挑戰了「時間簡化論」。「造鞋者」建構一個思想實驗,在一個空間很小的可能世界裡被劃分成三個區域,姑且標註爲 A 區、B 區和 C 區。 A 區會每兩年經歷一次運動的停止,在停止的一小時裡,A 區沒有任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同時不會有任何東西(包括光)走出或進入 A 區,因此此時,B 和 C 區觀察 A 區看到只剩下漆黑一片,即不能夠看到 A區裡的人是被「凍結」了。當一小時過去,A 區被「解凍」,裡面的人會無縫銜接地繼續做一小時被停止那個剎那所做的事,這使得 A 區的人無法經驗到自己過去一小時其實是被停止了,可是當觀察到 B 區或 C 區發現會有很大的變化。其餘的區也會出現運動停止的情況,B 區是每三年發生一次,C 區則是每五年一次。三個區的人通過觀察其它區,可以得出每隔 30 年會一起經歷運動停止的結論。

這個思想實驗帶出的兩個點:

  1. 時間和變化不一定存在內在關係,即使被凍結的區域沒有任何運動和變化,但仍然有證據顯示時間過去了一小時;
  2. 即使沒有運動或變化,依然認識和把握到時間。事物的變化不是認識時間的必要條件。

McTaggart 認爲必須通過變化來把握時間,那麼 Shoemaker 的思想實驗展示了可以不用變化來把握時間的邏輯上的可能性。

感謝上帝,一切都結束了!

隨着物理學的發展,尤其當進入到二十世紀,相對論的提出讓 B 理論有了科學經驗的支撐。 同時性的相對性 (relativity of simultaneity)表明「在空間不同位置所發生的事件,其同時性取決於觀測者所在的參考系。」即沒有一個絕對的現在(或過去、或未來),每個在同一空間的觀測者們看到事件的發生先後沒有一個且唯一的優先順序。

但是,回到開篇的例子,人從生到死,這變化是顯然易見,如果按照 B 理論的說法似乎無法解釋人們(並非個體的主觀而是普世的一個體驗)對於「時間變化」感受?

在《漫無止境的八月》裡,當友希循環經歷了 15,532 次約 638 年後終於被阿虛叫停,如果按照 A 理論來解釋,那友希會感到解脫,而按照 B 理論卻顯得沒有變化,那麼《涼宮春日的消失》的劇情就不合理了!!這能接受嗎?!


參考資料

  1. Dyke, Heather. Time, metaphysics of, 2011, doi:10.4324/9780415249126-N123-2.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Taylor and Francis, https://www.rep.routledge.com/articles/thematic/time-metaphysics-of/v-2.
  2. Bardon, Adrian. A brief history of the philosophy of tim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3. Emery, Nina, Ned Markosian, and Meghan Sullivan, "Time",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20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20/entries/time/.
  4. McTaggart, J. Ellis. "The unreality of time." Mind (1908): 457-474.
  5. 张小星. 恋爱中的苏格拉底.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20.
  6.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 2018. 「時間觀念」 楊俊賢, 鄺雋文, 張錦青, 郭柏年, 27 Aug. 20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SNtkv9dAW0 .
  7. Loux, Michael J., and Thomas M. Crisp. Metaphysics: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Taylor & Francis,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