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提醒自己——
自主,
互惠,
知無知,
捍衛自由。
再次提醒自己——
自主,
互惠,
知無知,
捍衛自由。
家人問我現在有無打算拍拖(談戀愛)的想法。
答:「沒有。打算就一個人活下去。」
這算是正式和家人表明自己不結婚了。
關於愛情,我沒有建議給你,只有一些提醒。愛情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人們常常爲此冒險,將自己的生命永遠交付給另一個人。它總是有風險的,除非兩個人中沒有一方把另一方當作自己的玩物 ;但如果被視爲玩物(這很常見),愛情就會令人憎惡。你看,愛情的本質是一個人從根本上需要另一個人——這種需要可能是互惠的,也可能不是;可能是持久的,也可能並非如此,依情況而定 。因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協調這種需求與自由,人們自古以來一直就這個問題爭論不休。這就是爲什麼我認爲抱着試試看愛情是什麼,或者過於沉悶的生活注入一點活力等想法去尋找愛,這 一行爲是危險的,尤其是幼稚的。我可以告訴你,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包括以後),當渴望瞭解愛情的誘惑向我襲來,我拒絕了並告訴自己,在我達到某個成熟度以前,即在我能清楚知道自 己對生活的基本要求與期望之前,最好不要冒險把我整個生命投入一個不可預見的方向。我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範例;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按自身規律展開的。但你可以從中發現一些值得思考的問 題。我還想說的是,在我看來,愛情比盲目生活存在一個更可怕的風險;當我們被深愛時,就有可能成爲另一個人生活的仲裁者。我的結論(我只是給你提個醒)並不是說一個人應該逃避愛情, 而是不應該去尋找愛情,特別在我們非常年輕的時候。我想最好還是不要遇見它。 —— 《工廠日記》,西蒙・韋伊
由於優柔寡斷、漫不經心,或者別的原因,我沒有結婚,如今還是單身。我並不為孤獨感而苦惱,容忍自己和自己的怪癖需要很大努力。我發現自己垂垂老矣,確鑿無疑的症狀是對新鮮事物不感興趣,不覺驚異,也許是因為我注意到新鮮事物也不特別新鮮,只有一些微小的變化而已。年輕時,我感懷的是傍晚、郊區和不幸;如今是市中心的早晨和寧靜。我不再以哈姆雷特自擬。——《沙之書》,博爾赫斯
「伽藍之洞」的故事線順接着「殺人考察(上)」是被車撞倒後昏迷的兩年後。原本雙重人格的兩儀式在那場車禍中,她的另一個(男性)人格兩儀織死去,從此她一人,內心宛如有空洞一般,只剩下虛無與孤單。並且兩年間她在死亡間沉浮——
那裡無比漆黑,底部一片昏暗。
發現自己周圍只有黑暗後,我接受了自己死去的事實。
……
黑暗沒有盡頭。不,或許我打從一開始就不是在墜落,因爲此處空無一物。不是沒有光,是連黑暗也沒有。由於空無一物,我什麼都看不到,連墜落的意義也不成立。
連「無」這個詞彙,恐怕也不能形容。
即使是形容也毫無意義的「」之中,只有我的軀體逐漸下沉。赤裸的我帶着令人忍不住想別開目光的刺眼色彩,這裡「存在」的一切全都蘊含強烈的毒素。
「——這就是死亡。」
如此兩年的死亡經歷後,她奇蹟般地甦醒了,可是醒來後的式是一具空洞的軀殼——因織的離開,加上過往與外部世界的梳理——現在的她沒有活着的真實感
在死亡的世界裡什麼都沒有,式沉浮在死亡世界的兩年中感到十分平靜,可是在她醒來後回顧那段經歷,卻覺得沒有比那個世界更恐怖的事情了,式厭惡死亡。但偏偏因爲式長時間「待在」死亡那裡使得她覺醒了看到死亡的能力——直死之魔眼,這事實讓式難以接受,於是她試圖弄瞎她的雙眼,第一次因爲剛恢復沒有足夠的力氣之傷到眼睛而爲達致毀掉,第二次嘗試則被橙子制止並告知「就算你戳瞎眼睛, 『看』得到的東西還是『看』得到。所謂的詛咒,可是企圖拋棄也會自動回來的。」
這時候的式既對沒有活着實感,同時又厭惡死亡。在這自我掙扎、搖擺不定之間,被所在醫院的亡靈浸入了她的身體,企圖殺死式。到這時,式終於做出了決定,她選擇要活下來,她殺死了浸入到身體的亡靈,並重獲身體的主導權。可是活下來的選擇只是出於對死亡的厭惡,並不是對新生的喜悅,對於活着的意義仍是式將要面臨的人生課題。同時也是我的人生課題。
前天收到兩條垃圾短信,是銀行發來給我的生日祝福,噢,原來我又是一年的生日。相比往年,今年的生日完全感受不到生的氣息。
我變得時常懷念過去的美好,對未來沒有任何憧憬,更沒有安頓好當下自己的行動。當我開始停藥後,負面的情緒又很快地包裹着我。或許我應該繼續就醫服藥(或者換另一種藥),但想到我需要服藥才能重新進入到社會,藥物成爲社會再生產的一種手段,我又膽怯起來。比我稍等年長的親戚已經在一個單位工作十多年,我是無法體會和想象這是一種怎樣的狀態,看回自己過去的經歷,最長的一份工作是兩年,兩年已經覺得是很長時間,我和它的蜜月期就只有三個月,之後慢慢變得煎熬,待十年,我無法想象。不工作所面對社會壓力,都是十分不友善的,懶人是不受待見。儘管我沒有康德所說心中道德律所指引來行動,但是我不認爲我是貪圖搭便車之人,可惜我無法自證,懶人標籤終將烙印在我的臉上。我至今仍未和家人坦白我已經離職數月,曾試圖開口,但聽到如今經濟不景氣之話語,我就不知道從何開口。
因自己性格孤僻,能保持聯繫的朋友很少,可能就兩三個吧。前些天,收到其中一位電話說準備安排人接手她的工作,之後隨時準備離開中國。我十分羨慕這種行動力,可能往後的日子我都會困在中國。
或許我真的會死在三十四歲或者更早?
忽然意識到我已經離職了三個月了,在這段期間體驗過久違的鄉村生活、確診了抑鬱並服藥治療、收到朋友幫忙寄送的 Yubikey 和春節禮物、重新去玩音遊、和相識三年多的網友線下見上面並一起度過愉快的一天、也有未能見上面的朋友出了國、跟鹿鳴女士相互發了很長很長的信息互相扶持、終於第 N 次去學 Rust 並糊了一個 Bad Apple!! 出來。買了一款很滿足我對擴展性和接口量要求的筆電(HP ProBook 440 G10 頂配),當然到手第一手時間就裝了 Arch。
睡眠質量仍很不好。對很多事情提不上興趣、儘管有了興趣也很快消散掉。書籍看得很慢很慢,在社交媒體看到別人欣喜地玩上《王國之淚》,有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真感覺很好,自己也想如此。
重新整理自己的信息源的攝入方式——重用 RSS Feeds 來作爲信息入口,其中過去常刷的 Twitter 也通過了 RSSHub 去訂閱,可以異步地去消化消息。確實幫我節省出不少時間。另外,Newsboat 的簡潔,我很喜歡。
修改了簡歷,加上過去在公司做的項目,真沒有任何成就感,但又不得不將它們包裝得好好看。目前還沒有自己的項目,雖然腦海中有不過幾個構想的藍圖,但一直沒行動起來。瀏覽了所在城市的招聘信息,看它們的工作描述能一眼看到職業盡頭。但還是投出去一家,不知道能不能有面試機會練練手呢。
近期很喜歡聽的音樂專輯:
原本以下文字最早發在個人的 Telegram 頻道裡,由於舊的 Telegram 帳號被禁了,同時也失去了頻道的擁有權。新開的 Telegram 帳號看回「自己的」頻道,找出這段內容:
二〇一六年買了《蔣勛細說紅樓夢》的音頻還沒等我聽完,平台就將它下架,自己又沒有保存一份;二〇一八年網上衝浪時有意無意地找到一個網站公開了全部音頻,自己爬取了下來,如今網站消失了。目前搜索「蔣勛細說紅樓夢」會看到一些說書網站提供這套音頻,可是無一個能免下軟件或不收費。於是我想通過「播客」的形式——可在 PC 端聽、可在移動端聽、通過 RSS 訂閱——來呈現這 160 個音頻,恰巧 GitHub Page 提供了免費網址與存放空間,而且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dotrcbot/dotrcbot.github.io.git
即可將所有音頻保存回本地。
- 倉庫:https://github.com/dotrcbot/dotrcbot.github.io
- RSS Feed: https://dotrcbot.github.io/feed.xml 複製鏈接粘貼到播客客戶端或 RSS 閱讀器即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