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不讀小說的人寫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系列小說讀後感
自己多年沒有讀小說了,春節前一位素未謀面的朋友向我推薦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系列小說,幾天前將它們讀完了,想了想決定隨意地寫寫讀後感。
自己讀外國小說通常最頭疼的是要記住故事中人物名稱,曾經被《百年孤獨》的大量繁雜的人名「折磨」到我中途放棄。「那不勒斯四部曲」系列小說出現了十個家庭,接近五十位人物都在整個系列小說出現。在一開始翻開書,見到這張龐雜的人物表,不禁喚起《百年孤獨》帶給我的心理陰影。幸好在閱讀的過程中,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個性賦予了人名生命力,即使在前三本,我依舊偶爾需要查看人物表,但這不會影響閱讀的感受。其中一大原因,我認為,是小說故事主線很好地貫穿整個系列的始終。
埃萊娜·費蘭特以第一人稱,即主人公之一的萊農,去講述她與莉拉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羁绊」(它有著「人與人之間無法割裂的聯繫」的意思)。深入去閱讀整系列小說會發現,她們之間的關係已經超出友誼所能承載的重量,那是一種微妙又復雜的情感,她們兩人自始至終都被這情感牽引著。
小說故事的背景發生於二戰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從歷史的視角回溯,那是一個躁動不安的年代。在「馬歇爾計劃」下,意大利從戰後百廢待興,奇蹟般地在 1953 年至 1963 年實現經濟飛躍,工業化進程迅速推進,社會和文化在工業化的車輪下急速轉型,這段時間又被稱為「意大利經濟奇蹟」。可是,工業化的進程中往往伴隨「社會失範」現像出現。小說中雖然不多出現暴力血腥的直接描寫,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尤其是前三部,暴力氣氛始終時不時浮現,彷彿提醒讀者故事人物隨時可能斃命。
兩位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物就在這樣背景下登場。莉拉聰明、勇敢、果斷;萊農聰明、勤奮、猶豫。莉拉小時候總是很輕鬆就實現萊農用很大力氣都做不好的事情,例如學拉丁文,數學、讀書、寫作。萊農一直認為莉拉是個「天才少女」。萊農成年後出版了她自己的第一本小說,但她發現小說的靈感是源于莉拉小時候寫的《藍色仙女》。
她們生活在貧民區,莉拉出生在一個鞋匠的家庭,父母對她的天賦沒有關注和認可,即使莉拉的哥哥里諾多次懇求父母讓莉拉繼續讀書,可惜他們對不予理會,莉拉很早就輟學了。萊農的父親是市政府的門房,也就是看門的人,母親是名家庭主婦,同樣他們都萊農的學業一點也不關心,但幸運的是,萊農的老師強烈要求萊農的父母讓女兒完成小學學業後繼續去讀中學。
隨著年齡的增長,莉拉和萊農步入了青春期,萊農變醜了,而莉拉更漂亮了。莉拉身邊有很多追隨者,而萊農面對自己喜歡的對象尼諾(教科書般的渣男)自卑而不敢表白。莉拉在她十六歲時和商人斯特凡諾結婚,成了富太太,而後來萊農憑著自己的努力考進了比薩高等師範學校(意大利最好的高等學府之一)。當人為了去跨過一個門檻,往往是因為以為今後的路就好走了,可是,人在關注門檻前的路時,根本不會注意到門檻後的路是怎樣的。莉拉和萊農也如此。
莉拉與斯特凡諾的親密關係在兩人結婚當天就開始急轉幾下,莉拉在婚禮上發現丈夫在未婚前就已經背叛了她。之後,莉拉和尼諾私奔,生下了不知道是父親是誰的兒子。尼諾離開了莉拉,莉拉在恩佐的幫助下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為了獨自撫養兒子,她在香腸廠當女工,雙手全是因去骨頭而造成的傷口,為了多掙十里拉作為凍傷補貼,在零下二十度進出冰庫(後來自學計算機技術,成立公司。只要莉拉想做,沒有實現不了的〔萊農聲〕)。至於萊農,她進入大學後,開始擺脫了貧民區的階層,通過自身不斷努力,以優秀的成績畢業,與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彼得羅·艾羅塔結婚,出版了自己第一本小說,她自身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可惜莉拉和萊農都生活在女性聲音薄弱的年代,如上述談到,莉拉的婚姻是慘淡的,但其實萊農的也不好,風光的表面背後,是丈夫都自己的情感關懷和生理需求的漠視,彼得羅是名學者,他始終專心在自己的學術地位的攀升勝於對萊農的關心。後來萊農出軌了,即使當時她和丈夫有了兩個女兒,為追求自己的真正的愛情,她放棄了已有的穩定生活,與尼諾熱戀同居交媾,生了一個女兒後,她發現尼諾的真實,原本以為自己拾獲真正的愛情,結果卻是被自己的愛人背叛了。莉拉很清楚尼諾的本性,在得知萊農的事情后,讓安東尼奧(萊農的前男友)告訴她:
這些背叛的行為,假如不是在適合的時機知道,根本沒有用。當一個人戀愛時會原諒所有事情,要使這些背叛起到作用,那要等情感平淡一些,陷入戀愛的人是很盲目的。
無論是莉拉還是萊農,她們都背叛過他人、也被人背叛,或許她們都是男子沙文主義下的犧牲者,她們試圖抗爭,成功了嗎?好像沒有,失敗了嗎,反抗聲音彷彿沒有停息。莉拉在恩佐的幫助下,離開香腸廠,學習了計算機技術,成立了公司;萊農之後出版了多本小說和發表多篇政治類文章,即使沒有前夫彼得羅和她婆婆的幫助下,仍能獲得出版社編輯的賞識和肯定。
莉拉和恩佐有了一個女兒,叫蒂娜,而萊農則帶著尼諾的女兒離開父親,回到曾經一心想要離開那不勒斯,她租了莉拉的樓上的房子,她們兩人又回到童年時候的親密狀態。可是,後來,莉拉的女兒消失了,被殺了?被拐走了?無人知曉,莉拉變得更加敏感,變得更加脆弱,十多年過去她仍然不認為蒂娜去世了,她身邊的人開始「離開」她,有的被殺了,有的移居了。萊農決定移居到都靈前和莉拉告別,莉拉對她說。
莉拉:你還記得《全景》上的那張照片嗎?
萊農:哪張照片?
莉拉:就是你和蒂娜在一起的照片,旁邊寫著她是你的女兒。
萊農:我當然記得了。
莉拉:我想過蒂娜被帶走了,可能是因為那張照片。
萊農:也就是說?
莉拉:他們想把你女兒偷走,但實際上那是我的女兒。
......
莉拉:你走吧,走吧,你要做一些更精彩的事兒,要比你之前做過的那些更棒。 ...... 我很高興,我們做了那麼長時間的朋友,我們會一直是朋友。
《失踪的孩子》到底是指蒂娜還是暗指莉拉?因為莉拉也消失,莉拉兒子某天告訴萊農,她將自己所有東西——衣服,照片,光碟,電話等——都帶走離開。她成功地消失了自己。
真實的生活和小說不一樣,過去的生活沒有凸現出來,而是陷於黑暗。我想:現在莉拉那麼清楚地浮現出來了,我應該放棄繼續找她。
萊農知道,莉拉永遠在她身邊。